專案企劃

【科技】掌握配速 挑戰半馬及全馬的關鍵

發表於 2016/03/25 67,526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對跑者而言,從 5 公里、10 公里賽事進入半馬,甚至全馬後,平時的訓練便是增進實力的重要環節。大多數的跑者認為,訓練速度愈快,距離愈長,次數愈頻繁,屆時參賽肯定沒有問題!孰不知在進入半馬以上距離的賽事之後,已經不同於 5 公里、10 公里賽事即便練習偷懶累咬牙撐一下也就過了,這個階段開始講求的是耐著住性子、沉得住氣。如果還是抱持著跑 5 公里、10 公里賽的訓練模式及心態進入半馬距離以上賽事,往往在後段被許多臉不紅氣不喘的馬場前輩,甚至老大哥老大姐們刷卡也是稀鬆平常。

那到底要如何耐著住性子沉得住氣呢?其實無非就是配速


穿上 PUMA IGNITE,開始每一次跑步的練習


配速,指的是跑者跑每公里的完成時間。常在跑者們的對話中聽到 3 分速、4 分速、5 分速、6 分速等,再更細分一些,有時也會聽到 3 分半速、4 分半速、5 分半速、6 分半速等。用實例來說明,半馬想要突破 100 分內,均速就要維持每公里 4:45,全馬想要在 3 小時半完成,均速要為持在每公里 5:00,如果全馬目標 SUB 3 呢?那每公里均速則要維持在 4:15。


有氧、無氧知多少

常看到許多在 5 公里成績優異的跑者進階至 10 公里、甚至半馬後,並不是那麼得心應手,尤其半馬在進階全馬時,前後段速度更是落差明顯,其實關鍵就是跑者在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的比重拿捏。


有氧與無氧的訓練拿捏比重非常重要


有氧訓練:長跑選手,訓練攝取氧氣與運用氧氣於跑步的能力

無氧訓練:短跑選手,訓練短時間且劇烈運動的能力

那馬拉松要著重在什麼訓練?不難看出就是有氧訓練!有氧能力愈高,肌肉持續運動的時間愈久。那什麼是有氧訓練呢?所謂有氧,指的是跑步時的心率達介於最大心率的 50-90%之間,就是以有氧的強度來進行訓練。

時下普遍人手一支的 GPS 錶,對於有氧訓練的掌握相較以往更加容易,即便錶沒有心率功能,只要知道自己有氧訓練時對應心率強度的配速區間,就可以按表操課了。另外,要達到提升有氧耐力的鍛鍊效果,必須至少每週 3 天、且每次至少訓練 30 分鐘才有幫助,可不能一天捕魚、三天曬網。

以下提供對於配速掌握的各環節建議。


搭配 GPS 錶,有氧訓練的掌握更加容易


訓練規劃

想要在配速上得心應手,訓練上絕對不是光跑就好,場地、時間次數、距離、速度的搭配都要有所規劃、驗收,且循序漸進才行,也不能看當天狀況能跑多快久跑多快,能跑多久就跑多久,避免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。


訓練的場地不時變換,讓練習時時刻刻有新鮮感


場地

可以選擇一般 400 公尺 PU 操場,厭倦「甜甜圈」的話也可以選擇校園、公園距離較長的地方,但要知道距離範圍與地形以便掌握配速與訓練時的體力分配。 


訓練量

決定訓練負荷最主要的變因有兩個,訓練量與訓練強度,其中訓練量又可以用時間或距離為計算方式,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持續時間,主要目的就是訓練身體習慣長時間持續運動。每週設定練跑時間 3 次,持續時間可以從 30 分鐘開始,循序漸進增加至 1 小時,因為初期一定時間的練跑主要是強化身心機能跟素質,除非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同訓練強度的配速區間,不然速度盡量要控制在輕鬆不喘、可以持續好一段時間的程度,寧可保守些輕鬆跑完,也不要不自覺累積太多疲勞。

在持續運動時間下所產生的兩個數據就是完跑距離以及均速,剛開始均速的部分可能還不是那麼穩定,但距離將會隨著體能進步慢慢增加。假設一開始半小時只能跑 5 公里,幾週的練習下已經能夠跑到 5.4 公里,此時你的平均配速就從 6 分速提升至 5 分半速了;但若持續跑半小時的距離一直維持在 5.4 公里上下不變的話,表示你的身體已經習慣這樣的強度與運動時間,需要調整訓練量或訓練強度,來給予身體新的刺激。

訓練量方面,試著將持續時間拉長至 45 分鐘或者 1 小時,增加訓練量的初期,即使要跑得比較慢才能完成訓練也別著急,一樣記錄下來,慢慢適應進步;對於初次挑戰半程馬拉松的跑者而言,若持續跑一小時 1 小時能達 10 公里左右,其實要挑戰半馬的基礎體能就已經不是大問題了。

但如果是想要尋求更好的比賽成績,除了訓練量,也要往速度方面去調整訓練。


訓練強度

一開始持續時間選擇在輕鬆不喘的速度下進行,循序漸進的訓練下進步的幅度會很明顯,但後期便會逐漸開始停滯。這時候應該調整訓練強度,提高訓練的質量。

有別於先前提到維持輕鬆、可以交談的強度來訓練,提升訓練強度在身心的感受上就為較為辛苦,隨著訓練方式不同,你應該要有辛苦到十分辛苦、但絕非「痛苦」的感受。常見的速度訓練有間歇跑、門檻跑、持續時間的配速跑,法特雷克變速跑等不同的形式,主要的訓練概念就是透過比目前體能還要高的訓練強度,讓身體逐漸適應更高強度的心肺與肌肉輸出,以將體能提升至更好的狀態。

※ 切記,不同場地的記錄不能相比較,多種場地訓練的話,記錄也要分開比較。在一般 400 公尺 PU 操場訓練一定會比一般道路快,山路跟平路也會有所不同。


校園、公園都是練習的好場地


裝備選擇

衣褲

從事長時間的持續練跑,跑衣跑褲材質的選擇除了輕量外也要具備吸濕性跟排汗性,避免汗水讓衣服變得沉重或者感到黏膩,多少會影響跑步的心情。


跑衣跑褲材質的選擇除了輕量外也要具備吸濕性跟排汗性


另外,一般具備內裏的跑褲也要注意彈性以及跟皮膚接觸性如何,避免長時間跑步與皮膚摩擦造成的不適。


跑褲也要注意彈性以及跟皮膚接觸性如何


跑鞋

一般來說,跑鞋要因應練習或者賽事去做選擇,經濟許可前提下,賽事鞋一雙、練習鞋兩雙以便做替換。比賽用鞋自然可以選擇較輕量,但也要依照每位跑者的習慣,不一定輕就代表速度。


舒適的跑鞋,是練習路跑的首要重點


至於練習鞋的部分,建議選擇避震性與透氣性佳的鞋子,這類型的鞋款重量會較比賽用鞋重,但這是要求避震性佳的取捨。如果平時練習跟比賽都著輕量鞋的話,對於腳會有一定的負荷,而且進步的感受性可能並不大。練習時盡量著避震型佳的鞋,除了能降地跑步地面衝擊力預防受傷之外,也能提高雙腳的肌力,一定時間的累積待賽事來臨換上輕量的比賽用鞋,雙腳肌力感受度會特別鮮明,跑起來自然更得心應腳。


PUMA Speed 600 IGNITE

PUMA Faas 系列的進化鞋款,因為加入了雙密度 IGNITE 複合中底(橘色部分),大大提升了緩衝避震效果及動能回饋,是雙極佳的訓練型跑鞋


雙密度 IGNITE 複合中底


超透氣網布

既然定義是訓練鞋款,沒有良好的透氣效果是不行的,鞋面的透氣網布以及大孔排列設計,不僅能達到排汗透氣的效果,網布的延展性讓雙腳的感受度舒適。


絕佳的透氣以及舒適度


EverFit+ 中足包覆系統

長時間的練跑下腳背如果沒有舒適的包覆,太硬太緊都很容易造成骨頭的疼痛,EverFit+ 的設計提供中後足相當舒適全面的包覆感。


舒適且全面的包覆感


IGNITE 複合中底

筆者習慣在每週挑 1 天著訓練鞋刻意拉快配速,一方面可以藉由訓練鞋的高緩衝避震效果來達到保護雙腳,另一方面也能藉由訓練鞋的重量來提升自己的雙腳肌力,PUMA Speed 600 IGNITE 的 IGNITE 複合中底在雙腳面對地面的衝擊力當下,緩衝性及避震性相當好,即便拉快速度下也會讓人放心的踏出每一個步伐。


高緩衝避震


足跟凹槽減震

IGNITE 複合中底的配置加上足跟凹槽的設計,提供每一個踏出的步伐最好的吸震保護。


足跟凹槽設計


動力推進區

前足底中間的設計是以人體工學配合前足步態,利用彈性結構讓跑步時的推蹬離地更加快速,以提高跑步的效率。


彈性結構讓跑步時的推蹬離地更加快速


在進入半馬甚至全馬之後,耐力跟意志力的最大的考驗,對於自己平時練習的速度要開始習慣、熟悉,盡可能在訓練期間記錄自己的練跑數據,然後一段時間下檢視自己是否有進步,接著開始尋求更快的練跑速度。說穿了,穩定的配速就是長時間且循序漸進下練習所維持的跑感。 


  

穩定的配速就是長時間且循序漸進下練習所維持的跑感


圖片來源:再恩



以上文章由 PUMA 贊助刊出。


*跑步產品,盡在運動筆記*


看更多主題文章...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